扰动发展不如预期
编辑
10月22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埃内韦塔克环礁东南方附近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9W。起初多个数值预报支持此系统发展,但随着环境与结构未有明显改善,数值预报便逐渐不再看好此系统的发展。直至10月26日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
10月27日凌晨,此系统的结构开始稳步整合,螺旋性也变得明显,使得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傍晚6时将其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同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编号TD22。
10月28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22W[注 1]。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晚间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爆发性增强
编辑
10月29日凌晨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019,并命名“天鹅”[注 2],随后,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轻度台风。在命名之后的6小时内,天鹅开始爆发增强,云卷风眼也显示在可见光卫星云图上,在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台风,风速为70节(每小时130公里),下午5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到了傍晚,天鹅开始快速构建中心密集云团,先前的云卷风眼填塞,并逐渐转为一个风眼,晚间8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晚间11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台风,同时跟随将其升格的香港天文台更直接将天鹅之中心风速上调至等级上限的每小时140公里。
10月30日凌晨2时,香港天文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上午8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三小时后,香港天文台也跟随升格,并一举将其最高风速提升至每小时220公里。下午2时,台湾中央气象局将其升格为强烈台风。下午6时,日本气象厅把天鹅的风速上调至105节(每小时195公里),标志着天鹅成为2020年首个评级达到“猛烈的”[注 3]及2020年西北太平洋最强的热带气旋。
巅峰登陆急剧减弱
编辑
11月1日凌晨,天鹅达到生命史中最高强度。日本气象厅和香港天文台评定天鹅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分别为120节(每小时220公里)及每小时275公里,前者追平2016年台风莫兰蒂;后者以每小时5公里之差,超越2010年台风鲇鱼之每小时270公里,只略逊于台风海燕的每小时285公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评定天鹅的中心风力(以2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为每秒70米(每小时250公里),以每秒2米之差,略逊于鲇鱼之每秒72米(每小时260公里)。台湾中央气象局评定其中心风力(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达每秒65米(每小时235公里),追平鲇鱼,更以每秒2米之差,超越海燕之每秒63米(每小时225公里)。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评定天鹅的中心风力(以10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为每小时225公里,追平鲇鱼;亦仅以10公里之差,略逊于海燕的每小时235公里。另外天鹅亦成为菲律宾在2014年更新台风评级后第二个超强台风,上一个为2016年台风海马。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评估天鹅的中心风力(以1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达170节(每小时315公里),追平台风海燕及莫兰蒂的纪录。日本气象厅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分别通过“德沃夏克分析法”分析后,发现天鹅的“T指数”亦达到8.0,是自2013年台风海燕以来,首个双T8.0的热带气旋。天鹅以巅峰强度于上午4时50分登陆菲律宾卡坦端内斯省,并上午7时20分于南甘马仁省二度登陆。受到陆地影响以及垂直风切变急剧增加,使得天鹅在登陆后急剧减弱,亦出现高底层分离的现象。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台风,并将其风速由巅峰的170节大幅下调至130节,日本气象厅亦将其风速降至90节;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将其风速降至75节,日本气象厅则将其风速降至80节,台湾中央气象局则将其降格为中度台风;晚间8时,天鹅高底层分离的状况更加严重,使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而日本气象厅则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反映天鹅不足1日内便由超级台风急剧减弱为热带风暴。11月2日凌晨2时,天鹅进入南海[4];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台湾中央气象局亦跟随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下午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然而晚上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再次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11月6日下午2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晚上8时,日本气象厅在天气图上移除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