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首战胜利,虽然让蜀军士气倍增,但其实这并不完全出乎意料。此时的蜀军刚刚经历了益州和汉中的胜利,士兵们战斗经验丰富。加上刘备此行几乎空国而出,带去的都是精锐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誓言不灭吴国誓不罢休。因此,初期蜀军势如破竹,吴军不断败退也并不奇怪。
至于刘备究竟调集了多少兵力,《三国志》未明确说明,只有裴松之在注释中给出了一些线索。第一条来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提到孙权上表称刘备派出四万人和几千匹战马,攻占秭归并准备征剿。第二条来自《三国志·刘晔传》的注释,引用《傅子》称孙权的将领陆逊大破刘备,击杀八万蜀军,刘备仅凭一己之力侥幸逃脱。两者提到的兵力差距很大,前者是四万人,而后者则称蜀军损失高达八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了四万人的数字,这更符合史实。
实际上,刘备在占领益州和荆州大部分地区时,蜀军的总兵力还是相对充足的。但由于关羽在襄樊的失败,以及吕蒙的白衣渡江夺取江陵,导致驻扎在荆州的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因此,刘备东征孙吴时,基本只能依靠益州的军队,而西川的兵力调动也受限。裴松之的注释提到,诸葛亮北伐时蜀军的总兵力约为八万,这显示出蜀汉在全盛时期的最大兵力。
因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调集的兵力应该在四万左右。《傅子》所述的“陆逊大破刘备歼灭八万蜀军”显然是夸大的说法。当时,虚报战功和歼敌数量已经成为将领们的常见手段,目的是获取更高的官职和赏赐。因此,四万人的兵力数字较为可信。
首战告捷,蜀军能够获胜,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压倒性优势,而在于地利。蜀军依靠熟悉的地形,得以顺利作战。这一点可以从古文献中找到很多描述,如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水),乘夏(涨)水而下长江,五日而至郢(荆州)”。这说明,蜀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能迅速通过长江峡谷,打击敌人。
此外,刘备的领导能力和他在士兵中的号召力也是关键因素。尽管敌人强大,蜀军仍能在战斗中保持强大的士气,这与刘备自己身先士卒,积极鼓舞士气是分不开的。
然而,尽管蜀军首战告捷,最终能否胜利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刘备的决心极为坚定,誓要夺回荆州并吞并江东,但孙权绝非易与之敌。在刘备出兵东征之前,孙权已经感受到威胁,并派遣诸葛瑾来和蜀国谈和。然而,刘备毫不妥协,拒绝了诸葛瑾的调解,显示出他坚定的决心。孙权知道,强敌已至,只能暂时向曹魏示弱,为了集中力量对抗刘备。
在此时,孙权忽然想起了年轻将领陆逊,他曾受到吕蒙的高度评价:“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于是,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并调集了朱然、潘璋、徐盛等五万余名精兵来抵抗蜀军的进攻。
这标志着一场历史性的恶战即将打响,陆逊带领吴军将与蜀军展开生死较量,夷陵之战也因此成为三国历史中的一场震撼人心的大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