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华裳

盛世华裳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中国自古便被称之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工艺美术是测定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准,古代服饰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其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

纵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服装发展的历史,其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古典期:包扩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这个时期的服饰一直保持着风格的传承和缓慢的演化;第二个时期为服饰的变异期和突破期:包括元、明、清三朝,特别是清代,中华服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制度由于女真族的入关而遭到彻底改变;第三个时期是指满清灭亡民国建立至20世纪末的近现代服装:这个时期以剪去辨子、穿上中山装和改良后的旗袍等为时尚。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制度,新思想又一次带来了服饰的新变化。

中国画,又称丹青。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色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特别是其中的人物画,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服饰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次我将针对一些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来介绍中国服饰第一个时期和第二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晋 《女史箴图》

此画是顾恺之依据西晋文学家张华《女史箴》一文做的图解。故事来源出自西汉刘向所编《列女传》中“班姬辞辇”一段。

展开全文

《女史箴图》临镜化妆部分(簪金雀钗、上襦、长裙女婢、大袖长衣贵族妇女)

图中二贵妇席地而坐,一握镜自照,一面对镜台,听宫女理发整容。关于此画产生年代意见纷纭,因从器物分析,应晚于顾恺之,但从人物衣着、发饰,则多早于顾。

如画中漆奁,画得有些草率,应是不明器物制度的后人重摹。而图中宫女发式,或有云髻峨峨后下垂一髾,或有后垂长发,近末端结成双环,或有前两鬓卷曲呈蝎子尾状,以及妇女头饰,即曹植《美女篇》中提到的金爵(即“雀”)钗。这些多出现于西汉,有些在东汉已不流行,至南北朝才复形成风尚。

所以从画中服饰也能看出,此画其实为画家仿古拟古所作,而非描绘两晋制度。

唐 《捣练图》

原画传为唐张萱绘,宋徽宗赵佶临摹。本图为长卷,绘制了宫廷贵族妇女治理丝帛的劳作过程,有熨帛、捣练、缝纫等。妇女衣着或作细锦纹,或作大撮晕染花缬。

《捣练图》熨帛部分(高髻、披帛、小袖上襦、长裙)

本图中人多着小袖衣长裙,裙上系及胸部,具盛唐规模。服饰和发髻形象似为开元时宫廷妃嫔常服式样,头部还未用假发衬托。可见传为张萱绘制是可信的。丝绸花纹中有几种大撮晕染缬,龟子绫等也属典型盛唐产物。然而唐代妇女喜在发髻上插几把小梳子,而画中发髻上的大梳子为宋朝时髦事物。由此看出,原画应是出自唐人,但现存这幅必是宋人所摹。

清 《雍正十二妃子图》

藏于故宫博物院,绘于雍正登基之前,在藩邸时所绘,为圆明园的实景。妃子所着服装,为当时汉人妇女流行的装束。

《雍正十二妃子图》之一(包头、长比甲、百褶裙、明式领扣)

衣领高约寸许,有一两粒领扣,这种样式最早见于明万历官服妇女,直到清康熙雍正时期依然流行。清初尤其是雍正年间,丝绸图案日益趋于清淡素雅,更轻薄,花头也小,这也影响到了其他工艺美术,如康熙素三彩,雍正豆青釉彩瓷。

此图中女子服饰也可看出汉文化与满清文化的大融合。

水墨描云鬓,

丹青绘朱颜。

执笔织素锦,

待得画中仙。

图/周倩

文/周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中国的免费在线增值税计算器
国内在365投注

中国的免费在线增值税计算器

📅 06-29 👁️ 1670
香肠派对开什么房子最好(香肠派对躲到哪里是最安全的)
《侠盗猎车手5/GTA5》全流程图文攻略 全主线+支线+全收集